大医精诚  医者仁心

——记六盘水市苗学会副会长、邓氏苗医苗药传承人邓小立

马健

寻古探今,衷中参西,精准治疗施良药。

医者仁心,身心同疗,妙手回春用良方。

传授医理,播种养生,百姓康福传良训。

“不为良相,亦为良医”,近40年从医生涯,他用实践去论证良医的价值,用仁心去探寻良医的真谛。他就是六盘水市苗学会副会长、邓氏苗医苗药传承人邓小立。

邓小立对祖国传统中医药传承挖掘、发展情有独钟,执着追求,几十年如一日,一生致力于推动传统苗医药法的推广和应用,成绩斐然,被贵州省卫生厅和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为贵州省名中医。

1706972578110304.png

家庭传承

据《中国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苗族人口数为一千一百多万,其中贵州省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07%。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苗医药,以天然绿色、方法奇特、简练实用和疗效确切而著称。

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素有“黔中自古无闲草,信手拈来都是宝”之说。在六盘水市邓氏苗医苗药传承体系中,从元末明初十万御林军军长、平码蛮大将军邓荣宗,到民国时期入北洋政府参军行医的邓正发,再到“肚脐拔毒”“酱缸膏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人邓小立,可谓名家辈出,医脉不断。

邓小立作为邓氏苗族苗药第五代传承人,他的祖上第一代传承人,要追溯到元末明初的入黔始祖,也就是邓氏苗药第一代传承人邓荣宗。邓荣宗曾任十万御林军军长、平码蛮大将军,他不仅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还有高超的苗医药方术。

第二代传承人邓争发是邓小立的族曾祖父,民国时入北洋政府参军行医,擅用苗医苗药外敷治疗刀枪伤,甚至箭头、子弹都能从伤口拔除,时任内阁总理的熊希龄亲眼目睹他治病后,大为惊叹地说:“子弹无足自退出,全凭苗医华佗功。”

祖父邓良清是第三代传承人,以麝火疗法和苗医酱缸膏药瓦疗治疗骨关节疼痛,著称乡梓。但恰逢战乱,祖父因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晚年积劳成疾,儿媳刘经月,即邓小立的母亲继承了家传医术,成为第四代传承人,到邓小立这已经是第五代。

优良的家风使邓小立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成长,也不断鞭策着他在近40年的行医过程中始终践行“医者仁心”的医者仁怀,用毕生所学让患者远离病痛。邓小立对邓氏苗族苗药的传承延续十分珍惜,他心里明白,如果自己这一辈再不爱护它,再不努力发扬它,必将面临失传的可能。所以时至今日,邓小立特别重视传承,收徒已经近百人。其中,表现优秀的有其侄子邓少兵、次女邓宇辰等。

钻研中医

邓小立1966年出生于盘县(现名盘州市)双凤镇甘塘子村,家中八姊妹,排行老四。刚会走路时,他就常常随母亲上山采草药、看着他们帮村民看病。母亲一再告诫,医称仁术,职关人命,必须贫乏不计,不干名实不符之事,还应谦虚、诚实,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做到治病有法不囿法,变化在我,唯求取胜。

邓小立年少时家穷,姊妹又多,于是他上了初中就自己上山挖草药挣学费,他梦想学业有成后,立志悬壶家乡为民除病。尽管勤工俭学辛苦,但是他常常聆听母亲教授医文、方歌,且十分用功,从不让母亲操心。因此,邓小立很小时,《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医书已经过目成诵,且对行医十分感兴趣,常常在母亲医案旁,观摩母亲为病人诊病。母亲看到儿子如此好学,十分欣喜,自觉家业传承有望,倍感欣慰。

邓小立15岁那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一个30多岁姓罗的病人找上门,准备找母亲看病,但是恰巧母亲出门。后来,邓小立询问病情,得知对方作为家中独子,因性功能障碍的原因一直没有结婚。已颇得家传的邓小立听说后,让病人用狗肾和人的胎盘为药引,竟然治好了他的病,成了他治好的第一个病人。

邓小立初试牛刀,竟然旗开得胜,信心大增的他后来又遇到了此类几个病人,于是又如法炮制,用这个土法治好了很多人的不孕不育症,名声不胫而走。于是,邓小立对苗族医药更加用心、用情、用力,也激发了他学医的积极性。

在祖辈沉淀的苗医药环境熏陶下,邓小立读书更加勤勉。夏天常常爬上家里的屋顶,借着月光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断努力学习,终于考入贵阳中医学院(现名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专业学习深造,也认识了贵州国医大师刘尚毅,跟他学习了很多知识。

在大学里,邓小立刻苦读书。多年的学习经历,让邓小立十分注意学习方法。他在“读、看、练、记”四个字上狠下功夫,如饥似渴地汲取中医的营养。几年中医理论的深造和临床实践的历练,使邓小立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各家学说的领悟、临证审慎的把握、施治方药的运用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成为当时贵阳中医学院青年队伍里的佼佼者。

造福桑梓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医学古籍浩如烟海。中医古籍读起来虽然很枯燥,但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读好中医古书、打牢基本功是当好医生的法宝。

邓小立认真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从序到跋,从方剂的功效到配伍,从药物的用量到炮制,仔细体会里面的学问。如:关于枣的用法有一个“劈”字,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没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熬中药时直接将枣子放进去,其实是不妥的。“劈”就是把枣子掰开,这样汁才会出来,才能有药效。

又如:古代饮片加工成只有1/2指甲大小,又薄又小,这样做是为了增加煎煮面积,提高药物的出药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所以,医学古籍中的每一个字都值得认真研究、推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名著,极大地丰富了邓小立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他反复阅读,仔细分析,深刻领悟这些书中的用药精髓,并撰写了《浅谈张仲景对附子的作用》等文章,发表在《贵州中医》等杂志上。

邓小立在理论上颇有研究见地,在实践运用上也很有章法。邓小立从贵阳中医学院中西医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六盘水市中医院、市防疫站等部门工作。2010年10月,在盘县(现名盘州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成立盘县夜郎苗医药研究所,挂牌成立盘州市苗家医院,后又增设盘州邓苗爷中医诊所,先后收集整理省内外苗医苗药偏方、苗医绝技400余项。

2022年8月,在六盘水市苗学会的支持下,邓小立在六盘水市医药公司大楼投资400余万元,建设邓苗爷大健康有限公司、苗医药传习所、六盘水苗医药展览馆,以医载商,做实苗医药绝技培训,争取让民间确有绝技的苗族医取得合法资格,再由传承人将这些绝技以医疗康养方式带到全国各地开花结果,达到黔药出山的目的。

邓小立医馆开展的主要特色治疗项目包括“苗医火攻脐疗”“苗医酱缸膏瓦疗”“苗医麝火闪灸治疗”等,例如:梅氏化结石方药治疗泌尿系结石在临床收到满意效果,邓氏苗医包块方用于肺癌治疗临床疗效明显,邓氏苗医火攻脐疗治疗不寐症疗效显著,邓氏酱缸膏瓦疗发酵技艺主要治疗骨关节疼痛性疾病,已入选贵阳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治疗疗效都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疗法。

很多外地患者对邓小立的苗医绝技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他收到了不少患者送来的锦旗。患者的认可,他觉得很是欣慰。

千里赠锦旗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的彭名生,今年71岁,微胖,戴着一副眼镜,一副憨厚模样,谁也想不到,他是曾经被医生诊断过的绝症患者。

2021年6月,彭名生出现反复咳嗽,胸部左侧疼痛,一个月后仍没缓解,严重到连走路都有些困难的地步。彭名生立即到医院检查,被确诊患有肺不张、肺大泡、心包积液、主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伴糜烂)等10种疾病。最严重的有3个:A期周围型肺癌、多处淋巴结转移性癌、左肺上叶不规则分叶状结节 (约2.5cmX1.6cm)。

彭名生对自己身体向来十分自信,这个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2021年8月7日,他又到广州某医院进一步检查。检结果显示: 肺癌淋巴结转移,其余诊断结果跟原检查相同。

彭名生了解到,完全康复的几率几乎为零,三月生成率在规范治疗下大约3%到5%,预后不太乐观。如果采取放疗和化疗,费用颇高。虽然手里有几万元的积蓄,彭名生还是决定放弃治疗,并为自己做好了宏椢(又叫棺椁)。

就在此时,心灰意冷的彭名生碰到外侄儿,外侄儿告诉他,同乡胡晓群患有晚期肺癌胃溃疡、上消化道上出血,已经被贵州省六盘水市一个叫邓小立的苗医治好,并向胡晓群要来邓小立的电话。

2021年9月6日,半信半疑的彭名生给邓小立打了第一个电话,他单刀直入地问:“邓医生,我同乡胡晓群的病是你治好的吗,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邓小立回答:“真的,现在胡晓群还在服药巩固疗效。”

对此,彭名生心中又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几日后,他再次打电话告诉邓小立:“我也想试一试。”

邓小立对彭名生的首次诊断是通过微信视频。经视频诊断,邓小立在医案上详细地写下对彭名生的诊断:患者形色尚可,面容憔悴,左胸疼痛连及后背,胸闷咳嗽,气短乏力,饮食偏少,食则饱胀,大便不畅,小便尚可,睡眠不佳,心烦气躁。仔细观察,舌质淡胖有齿印,舌底紫暗青筋怒胀,舌苔水滑厚腻,未及脉象。

综述第一手症状,邓小立的诊断结果为“齁证结胸痛咳喘”辩证:冷经齁结证。凭多年看诊经验,邓小立明确地告诉彭名生,可以治疗,治疗方法采取温阳开郁疏赶毒化痰饮,以治根结为主,以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彭名生还是将信将疑,试着和邓小立商量:“我先转账1000元,试一个疗程,如果没效果,我就当这1000元打了水漂;如果有效果,我再把欠下的几百块钱一起给你。”

药服到第7天,彭名生急急忙忙打来电话,他激动地说:邓医生,服你开的药有效果!

服药第15天,彭名生的胸痛咳嗽得到缓解,饮食增加,大便通畅,睡眠、心情也好多了。

后来,根据彭名生的病情变化,邓小立进行了几次药方调整。2022年1月20日,彭名生又一次到医院检查,CT结果显示:左肺上叶不规则分叶状结节:约0.7cm(原大小约2.5cmX1.6cm)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性病变可能,较前明显减小。

两年时间过去了,彭名生经历新冠感染、甲流感,均未受到过重伤害。

目前,彭名生和爱人一起在镇子上照顾孙子,隔一天,他骑半小时的摩托回老家浅丫子村喂鸡、喂猪,有时候还会和伙伴们一起出去游玩,摩托车一骑就是二百多公里。

2023年5月8日,精气神十足的彭名生亲自送来锦旗,他开心地告诉笔者:“锦旗上绣的几句话是我的肺腑之言,特别感谢邓医生,我觉得我可以再活15年!”

用计作战

如果说用药是用兵,那么开方就是用计作战。

在与疾病的搏杀中,医生用方是解除病人痛苦的最重要的手段。西医诊疗有标准,一把尺子量所有病人。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精准治疗,也就是强调个性化诊治、一人一法。例如同样是感冒,就有风热和风寒等不同证型,所以中医处方用药也不尽相同。

每一次处方都是一次考验,必须本着尊重生命、认真负责的态度。邓小立遵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旨,在实践中不停追求着精准治疗的医方。

彭名生有一个老乡叫曾义华,今年57岁,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玉峰镇人。2021年4月,他感觉腹胀越来越严重,饿了不想吃东西,吃点东西腹胀更难受。当年5月,他到医院经CT和其他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并多发结节、乙肝、糜烂性胃炎。8月30日,又到遂宁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断检查,诊断结果为:肝硬化、慢性糜烂性胃炎,生化检查乙肝、门静脉主干及分质癌栓形成待排。10月25日,曾义华转院到陆军某附属医院住院。

经磁共振等相关检查确诊,曾义华为原发性肝癌伴肝内多发转移,门静脉及腔静脉癌栓形成,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腹水,慢性乙肝,采用了肿瘤免疫治疗。症状稍有改善后,因经济原因,他回家中继续服药治疗,但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渐渐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2022年2月的一天,老朋友彭名生遇了曾义华,了解曾义华的病情后,把自己的治疗效果告诉了彭名生,向他推荐了苗医邓小立。

当初,彭名生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向邓小立求诊,曾义华对邓医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彭名生是他的好朋友,他相信自己的好朋友不会欺骗他。

因路途遥远,曾义华身体状况差,邓小立也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对他进行的首诊。

邓小立经视频观察辩证,曾义华符合肝癌转移病像,初步印象辩证为郁热阴虚瘀毒乱结,拟采用赶毒治乱以抑制肿瘤复制转移风暴。服药21天后,曾义华精神好转,腹胀明显减轻。

2022年3月12日,他决定亲自来一趟贵州六盘水。这一次,邓小立对他的诊断是:贫血面容、双下肢酸软、左脉弦滑,右脉弦涩,舌质暗红苔白厚偏燥,辩证同前,处方在原方基础上适当进行增损。

2022年9月3日,曾义华再次来到医院CT复查,这一次,他想看一下他到底恢复得如何。双肺细支气管炎并少许渗出可能,较前渗出稍减少;肝内多个弱强化结节,较大约1.2cmX0.9cm(原1.6cmX1.2cm),较前病灶明显减少、缩小,强化程度明显减低,腹腔及腹膜后少许小淋巴结,较前淋巴结减少、缩小……

拿到复查报告后,曾义华高兴得不得了,提到嗓子眼的那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于是,他联系邓小立继续服用治疗。

2023年2月19日,医院CT及各项检查结果显示:曾义华的肺部、肝脏肿瘤基本消失,各项指标基本正常,未见腹水征象。

面对这样的结果,不仅曾义华自己啧啧称“太神奇”,就连其他人也忍不住猜测:是不是原来误诊了?

曾义华说:“我当时瘦到只有80来斤,但因肝腹水,肚子大的又像女人怀孕一样,啥都吃不进去,现在我有126斤,是邓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苗医传承

邓小立曾经说过:“我利用苗医药为患者解除病痛,深感中医经典的生命力之强大,内、难、伤寒之病理,病机,仲景先师之理法方药,后世邓氏学派完备的奇经八脉理论正是攻克世界罕见疾病谱的犀利武器。传承、运用、发挥好它们的作用,让我每每感到做好‘配角’亦是很精彩的!”

因此,邓小立除了利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更多的承担起苗医传承的重要作用。

在苗乡,“百草皆药,人人会医”的情况很普遍,不少苗族家庭利用采挖的天然药材或栽种的药材在集市售卖,或走村串寨、用祖传单方、验方,治好了不少的疑难杂症,加上苗医药相对低廉的价格,深得广大苗乡群众的认可,成为苗族地区难以替代的医疗卫生资源,很多苗族同胞也因此脱贫致富。

虽然苗医苗药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更好发展。目前只有藏、蒙、维、傣等几个少数民族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体系,苗医苗药从业人员报考时必须选择从未接触过的藏、蒙、维、傣医专业,制约了苗医药从业人员的报考范围,一些享有名望、医术高超的苗族老医师因此无法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失去合法行医的条件,很多具有苗医专长的人才被迫改行。

另外,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医药主要依靠家学或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加上苗族医药人员分布比较散乱,多数在偏远山村,对自家绝技保守,调研难度相对过大,靠个体企业力量还远远不够。尚需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邓小立对于跟着自己学医的年轻人,深有感触地说:古代名医,除口传心授外,重要的有两条,一是读书,二是实践,读书要苦,实践靠悟。古代大量的文献医案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古人写书风格和现代不同,文字含蓄精炼,所以不能走马观花、泛泛而读,而要反复咀嚼,找出要领和精髓,甚至是在实践后才突然看懂了原先百思不得其解的典籍。古今对照,从中琢磨规律的东西以指导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坚持多想多问、虚心请教、取长补短,不断拓宽自己的学识领域。

每当有疑难病患来到面前,邓小立都将其看成一次充分发挥自己医学智慧的绝好机会,在努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和挽救生命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自身医学升华的机会。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可遇不可求的应诊机会,成为邓小立取得成就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的苗医苗药文化,推进苗医苗药进乡村,邓小立带领医护人员下乡村,在现场开展苗医苗药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前来义诊咨询的村民络绎不绝。同时,通过现场讲解并派发宣传单的形式,详细介绍有关贵州苗医苗药具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相关知识,对村民们提出的疑问一一进行解答。

在苗药现场诊疗体验环节,医护人员为村民们测血压、血糖,为受病痛困扰的患者,耐心细致地诊断病因,并施以推拿、针灸、口服药液、苗药涂擦、膏药贴敷等免费治疗,切实为患者解除疾患、减轻疼痛。

忘我情怀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昌盛离不开中医。

邓小立长期从事基层中医临床,精通全科,推崇整体观,认为中医学的内、外、妇、儿等诸科相融相通,因此善以整体为纲,对各类常见病、多发病及杂症等的治疗,均驾轻就熟,收效可见。

邓小立认为中医研究的是人,是天,是地,是人的生命规律,而非治疗疾病的“一刀切”,不可一种病一张药方。同病兼治,因人而异,中医是辨证施治,相同的病,针对不同情况的病人,开的处方都不一样。所以,中医学很早就非常鲜明地表现出“精准治疗”的要求。

对于中医中的苗医药,这属于贵州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好可支撑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市场竞争的短板。邓小立认为,一定要抓住机遇,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道路上发展,从致力抓好阵地建设、文化传承、交友联谊、产业发展、民族团结、公司治理、便民服务、参政议政入手,以高质量标准要求,把苗族医药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国人民大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邓小立还专门写过一首七律:

喇叭吹过马王堆,不破牂牁誓不回,

蛮野硝烟平地起,山中战鼓阵阵擂;

战时合力攮笆子,苗医康养勇士魁;

回望中原湘楚地,今逢盛世尽芳菲。

邓小立门诊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字匾,上面写着“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这是清代浙江宁波著名中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

范文甫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儒家思想熏陶,长大以后从师学医,走上了治病救人的道路。范文甫生性豁达,人品高逸,对贫寒者深寄同情。据《医林散叶》一书记载,范文甫行医有一个特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常以价格低廉的普通草药治疗,以免增加负担。由于辨证施治正确,同样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邓小立孜孜以求并努力践行的,不正和范甫有异曲同工之处么?

邓小立热忱服务患者,一心治病,放弃公休日,不计得失,始终任劳任怨。他有过肾结石引起的肾绞痛病史;曾从两层楼上摔到一楼,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有过膝盖骨皮肤严重挫伤,不能曲伸行走;还有过足踝部急性扭伤,奇痛无法行走……在这些伤病痛面前,为了心中的信念,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四十年来,邓小立心里已经别无杂念,只有患者。在平凡的人生中,邓小立闪耀着的是生活与生命的精彩。

难怪患者称赞他:“大医精诚,医者仁心。”